百济神州宣布百悦泽®(泽布替尼)获批用于治疗套细胞淋巴瘤">
迄今,双方的探索性科研项目已完成三轮评审,共立项32个,结题验收25个,发掘了多个有产业化潜质的探索性项目
今后,全国各地更多像厉茗一样优秀的学生,有望在中学阶段就能得到大学老师的指点。朱臻说,这个计划能健康、有序地发展到现在,主要是专家教授、参与的老师、学生、家长了解了计划的方方面面。
" />
【唐晓鹏 寄语论坛】为国育才,需要教育资源合理配置,无论是横向的大学之间学分互认、跨校选课、转学转校,还是纵向的大中一体化人才培养衔接,都应将目光聚焦在如何更好地为人才提供成长通道。华二教务处唐晓鹏副主任介绍,博学计划给学生带来的,绝不只是学科知识上的衔接,更是对高校学者在学术探索精神上的耳濡目染,感受大师的人格魅力与学术风采。不仅如此,修读导师制计划的上中学生,可在寒暑假期间,进复旦体验大学生活,选修暑期课程并借阅图书馆图书近日,北极大学联盟大会正式通过复旦大学成为该联盟的成员单位。该联盟成立于2001年6月12日,成员包括环北极八国的正式成员及非北极国家或地区的准成员。
作为中国已建立的极地研究网络成员之一,复旦大学在北极研究、大气与海洋科学以及国际灾害风险综合研究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截至目前,已有成员单位226个,其中187个正式成员、39个准成员。使用从未接触过的软件,学习三维建模,这些具有新鲜感和挑战性的事,令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2018级本科生王鹏宇跃跃欲试。
哪些展品需要细致建模,哪些可以适当简化呈现,简化到何种程度……每周带着自己的问题到课堂和老师同学讨论,将阶段性成果导入VR设备,看看它的运行情况如何,得到实时反馈,这令王星童相当有成就感。在他看来,传统的红色教育科普多以主题讲授、实地参观等形式进行,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时在青年群体中的吸引力也不足。徐志平笑着说:在校庆之际上线,这也算是我们送给复旦的一份生日礼物。针对每一张照片矫正几何畸变,将每一例图示文字输入电脑,这既考验技术,又考验耐心和细致程度。
对准墙上开关按键,北碚校区沙盘浮现在空中——承载着1938年至1945年复旦精神的北碚,猝不及防地成了科幻片的主角。耐下心去读校史,和之前泛泛地、片段式地听说,带给人的感受截然不同。
" />
制图:实习编辑:边欣月责任编辑:李沁园。在校史讲解志愿者的带领下,课程师生深入校史馆,深入复旦大学116年的校史。未来,伴随版本更新,这种功能或许就会出现在‘复旦校史馆应用之中。一个错误可能导致整体模型扭曲,而3D建模不能无限次回退,一旦做得起劲,没有保留副本的话,就得推倒重来了。
待到走出新手村,任务就更艰巨了些,操作之外还要进行预判和统筹。相比于360度静态影像形式,这款真VR应用可使天南海北的参观者在观看的同时深入体验,身临其境感受复旦大学校史馆内的真实场景。化虚拟为现实,化被动为生动,化观看为互动,这是虚拟现实技术的优势。能不能解决这些问题,才是考验他们是否掌握了的标准。
引导学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增强爱党爱国爱校情怀。5月27日校庆日,徐志平团队将VR设备带到校史馆,让前来参观的人们在真实与虚拟的碰撞中走进复旦校史。
" />
手指沿触摸板滑动,让虚拟现实中的自己在二层小楼里漫步。VR校史馆出口附近的墙面上,挂着一块现实中并不存在的铭牌,参与应用设计的每一位学生的名字都落在这块后记上。
10位选课的本科生,每人装修VR校史馆中的一个区域,先实地考察、测量拍照,再进行三维建模、材质设定、UV展开、纹理绘制——《虚拟现实引论》课程采用翻转课堂形式,学生自主认领任务,隔周进行汇报,就实操中遇到的疑难杂症进行提问交流,对相关知识点及其他杂学进行查漏补缺。而借助虚拟现实技术打造校史馆展厅,通过视觉、听觉等全方位立体化应用,打造沉浸式、可互动的学习体验,可以提高党史学习的趣味性和参与性。蓝色的抛物线从右手延伸出去,按动手柄下方的按键,身体就可瞬移至抛物线另一端……不论身处何地,只需佩戴VR眼镜,进入复旦校史馆虚拟现实应用,便可借由一个个悬浮于展品下方的金色文字,感知厚重的历史。二是开辟文字留言,参观者的信手涂鸦可以被转为图片保留下来。在徐志平看来,造房子任务中最困难的,是从照片中提取有效信息。在他负责的区域里,有一把椅子需要单独建模,这就花了他三天时间。
VR校史馆已上线,团队的师生们却仍不满足,他们继续思考着如何增强这款应用的互动性、沉浸感和趣味性哪些展品需要细致建模,哪些可以适当简化呈现,简化到何种程度……每周带着自己的问题到课堂和老师同学讨论,将阶段性成果导入VR设备,看看它的运行情况如何,得到实时反馈,这令王星童相当有成就感。
这门课的知识点和相关技术杂且细,学生真正去做了之后,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待到走出新手村,任务就更艰巨了些,操作之外还要进行预判和统筹。
每个学生负责一两百张照片矫正以及相关的文字标签的输入,光做这件事,每个人的工时加起来都要50小时左右。一个错误可能导致整体模型扭曲,而3D建模不能无限次回退,一旦做得起劲,没有保留副本的话,就得推倒重来了。
硬核教学:使党史校史学习触手可及这样的党史校史学习方式真的太硬核了。造房子:翻转课堂促学以致用要丈量、选材料、上色,把内外部都搭建起来装修好。在校史讲解志愿者的带领下,课程师生深入校史馆,深入复旦大学116年的校史。以课程思政建设为引领,徐志平带领学生在专业探索中深入校史、学习党史,运用专业知识打造校史学习新空间,学以致用,建设学校,服务社会。
5月27日校庆日,徐志平团队将VR设备带到校史馆,让前来参观的人们在真实与虚拟的碰撞中走进复旦校史。为学生提供一种更易接受的校史学习形式,使他们沉浸其中,将学校的建设发展史与党的奋斗拼搏史相结合,继而加深对党史的理解与感悟,这是徐志平设计这款应用的初衷。
目前,复旦校史馆虚拟现实应用已上线,并免费提供给所有虚拟现实设备终端用户使用。VR校史馆出口附近的墙面上,挂着一块现实中并不存在的铭牌,参与应用设计的每一位学生的名字都落在这块后记上。
参与建设VR校史馆的学生,是这种形式的亲身体验者。对于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018级本科生王星童而言,最困难的是从0到1的起步阶段。
徐志平和学生们花了两个多月,在虚拟现实中从无到有建起了一座校史馆。在他看来,传统的红色教育科普多以主题讲授、实地参观等形式进行,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时在青年群体中的吸引力也不足。该课程得到了档案馆提供的照片资料支持。既以新型硬核方式学党史、学校史,又学以致用为师生、校友、社会公众打造出沉浸式了解复旦校史的新园地,选修《虚拟现实引论》的学生拥有体验者和缔造者的双重身份。
引导学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增强爱党爱国爱校情怀。在项目进程中,王鹏宇详细了解了苏步青老校长提出的恢复高考的倡议。
在他负责的区域里,有一把椅子需要单独建模,这就花了他三天时间。使用从未接触过的软件,学习三维建模,这些具有新鲜感和挑战性的事,令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2018级本科生王鹏宇跃跃欲试。
而借助虚拟现实技术打造校史馆展厅,通过视觉、听觉等全方位立体化应用,打造沉浸式、可互动的学习体验,可以提高党史学习的趣味性和参与性。这个应用里,除了一个引擎外,其他所有技术都是我们自己的,代码实现也是我们自己的。